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岗位定制与企业订单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

当前中国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学生个体成长的精准育人和岗位能力培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焦点问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进一步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自身行业学校优势,紧跟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在不同时期进行了多种模式的人才培养实践,为通信产业培育了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同阶段的实践模式总体归结为订单式培养和定制式培养两大类,分别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各有其优缺点。

一、订单式培养内涵及存在问题

1.订单式培养的定义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且能同时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需求的一种深度、紧密型校企合作方式。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1)企业有实际用工需求,向学校和学生提出某个岗位或岗位群的培养要求,明确人才数量,同时设定培养的条件;(2)认同企业文化,有足够数量的学生同意加入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的订单培养方案;(3)学校在政策上支持,在教学管理上支撑订单培养方案实施。

2.订单培养组织实施步骤

学校平时保持与企业的紧密沟通,掌握市场需求,一旦企业有意愿,就可以推进相关工作,组织流程如下:(1)企业提出订单意向;(2)校企双方沟通,明确需求岗位要求及数量,达成共识;(3)校企双方梳理岗位职责,分解职业能力要求,对标学生学习现状,制定订单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方案;(4)企业进校宣讲,解答学生疑惑,加速文化认同;(5)学校了解学生意愿,组织、征集学生报名;(6)校企共同组织选拔、面试,公示入围学生名单;(7)校企生签署订单培养三方协议;(8)按方案实施订单培养,三方按订单培养协议履行相应职责。

3.学校订单培养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作为广东省内唯一的通信类高职院校,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优势,通过订单培养,为广东通信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的前身是广东省邮电学校,国家百所重点中专之一。上世纪80、90年代,学校通过广东省邮电管理局以企业“委托培养”的方式,定向为广东各个市县培养了大批的农话、交换和长途线路技术人才,成为广东邮电的中坚力量,这就是最早期开展的“订单”培养模式,解决了广东通信大发展的人才需求问题,被誉为“广东邮电的黄埔军校”。

2011年,随着3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开展,网络优化和传输技术人才紧缺,学校与广东省通信服务产业有限公司下属的一家专业公司正式开始“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派出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一起共同制定了培养实施方案,在通信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中进行宣贯,每年组织选拔了40多名学生组建“南建订单班”,连续四年为该公司培养了近200名网络优化、网络维护及传输技术人才,满足了公司业务高速发展需要。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对不同阶段的“订单式”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1)订单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企业的个性化课程模块,并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成型,耗费资源多,教学成本大,只适合于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无法顾及大量的中小企业需求。(2)订单培养是一种需求拉动型培养模式,企业需求变化后,花费大量精力制定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难以持续。学校多个订单项目都因为企业需求变化问题而不能持续开展,造成资源浪费。

二、定制培养内涵及存在问题

国家职教20条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因此,对学生培养的重点聚焦到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从“订企业”到“订岗位”,适宜开展定制培养教学。

1.定制式培养的定义

定制式培养是根据行业岗位共性要求,形成岗位通用标准,据此开展人才规模培养,满足不同企业相近岗位人才需求。定制培养一般对标行业岗位领先水平,制定培养方案或直接应用、改造行业岗位认证体系,通过一到一年半时间的培养,提高人才质量,进而提升就业质量,迎合当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