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超9成SCI论文发在国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发表在国外期刊

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提高,但95%中文期刊获差评;

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

对比国际期刊全文刊载,不少中文期刊吝啬地将篇幅限制在8页;

对比国际期刊的专家审稿,很多中文期刊将审稿权给了在校生。

学术界不投中文期刊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最近再次出现在某知识问答平台热榜。短短两周,便吸引了180个回答,浏览量超过34万。

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面对逐渐边缘化的态势,如何摸清定位实现破局?

8月29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邀请科技界、出版界专家,就中文期刊如何回归正途展开了激辩。

超9成SCI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

问:中文期刊的生存现状是什么?

任胜利(《中国科学》杂志总编辑):

2019年,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超过50万篇,位列世界第二。2000年,中文SCI期刊对中国学者论文的贡献是41%,到2018年下降到7.4%。

也就是说,100篇论文中只有7篇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另93篇都发在国外期刊上。

此外,中国的SCI期刊数量也与中文SCI论文发展不匹配,中文期刊越来越滞后于中国论文的发展。9000多种SCI期刊中,中文期刊只有241种。

科研成果不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很难让广大中国科研工作者知晓,促进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中文期刊的重要性和发展的急迫性不言而喻。

中文期刊的现状是小、散、弱,同质化明显。

小即规模小,一本期刊大约发200篇文章;散即分布散,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只有1.16种期刊;弱即影响力弱,一个出版单位只有一种期刊,很难做大做强。

同质化非常严重,缺乏学科分布、学术定位的考虑。大学学报中,以大学学院命名的有519种,约占中文期刊的12%,而大学学报都是综合性的,很难体现特色。

从影响因子看,中国SCI期刊影响因子的上升幅度远远高于国际总平均水平。这是因为影响因子只代表平均论文引用,部分中文期刊为了追求影响因子的提升,大大缩减了刊登论文的总数量,减少分母大小而博取高分。

一般来说,期刊影响因子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因为论文数也在增加,但上述部分中文期刊为了把影响因子做高而不断减少分母,这种做法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因而,中文期刊的总被引与国际总体差距依然很大。

综上所述,中文期刊面临质量不高、评价导向导致缺乏优秀稿源、学术定位不够明晰等核心问题。

问:如何看待“差评”中文期刊的现象?

崔鹏(清华大学副教授):

差评中文期刊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科技领域优秀科研工作者的顶级成果一般不会考虑投稿到中文期刊。

以计算机领域举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术话语权不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发论文实际上希望能够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学术共同体是分层次的,有些是引领性的,有些是跟随性的。引领性的不在中国,这种情况下国外期刊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某些领域的中文期刊没搞好的客观原因是,我们的科技发达程度不足以支撑打造一本该领域的一流国际期刊。

二是,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受到国际同行认可,需要国际舞台交流学术进展。

包云岗(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

学术发表只是整个科研活动中一个环节,现在都盯着为什么差评中文期刊这件事,其实大可不必。

很多时候整个链条尚未完全运转起来的情况下,仅仅看一个环节未免偏颇,因此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中文期刊上。

计算机领域,很多顶级会议获得认可,一定程度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源头就在会议上,或者来自某一个期刊,学术界与期刊、会议的互动经形成正向循环。

如果哪一天中国的需求走在世界前沿,又能够在国内找到技术方案,那这些技术来自哪里,哪里就会形成新的舆论阵地。

问:绝大部分优秀论文流向国外,中国是否是学术全球化的受害者?

崔鹏:

学术全球化,中国到底是收益者还是受害者,学术界一直在讨论。

国际期刊向中国开放,是把中国学者逼到国际舞台,逼到国际学术圈,中国是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假如现在贸然禁止所有论文发表到国外,那就是变相加速了外界对中国的学术封锁。

定位不清是中文期刊发展的拦路虎

问:如何解决部分中国办的英文期刊,既不受中文期刊的待见,在国际上竞争也很尴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