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摇滚客为音乐搭桥让梦想落地

工科男有一颗音乐心

出生于1988年的邹扬是南京人,2009年9月考入北京邮电大学。大二时,热爱摇滚乐的他组建了Mr. Strange乐队,并担任主唱和吉他手。

那时,校园乐队很火爆,演唱带给邹扬许多满足感,他萌发了用音乐养活自己的想法,盼望有一天被星探发现,一举成名。但是父母强烈反对,他只得暂时放下音乐,专心学习计算机。

大学毕业后,邹扬进入百度成为一名工程师。在那里,邹扬拿着高薪,工作环境优越,但他的创业之心仍蠢蠢欲动。

2014年8月,“不想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的邹扬选择离职。“你创业的想法完全不靠谱。就算能成功,收入估计跟留在百度差不多,何必……”面对一位优秀的人才,邹扬的上司苦口婆心地劝他,但是,邹扬去意已决。

离开公司,做什么呢?这一年,各种线下音乐节蹿红,如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等。而线上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众多音乐选秀节目也是一路火爆,一些音乐人参加节目后就火了起来。“能有机会参加的人都是凤毛麟角,能红还得靠运气。更多的独立音乐人没有稳定的宣传渠道,通常是录好歌传到网上让其自生自灭,更多人靠在酒吧卖唱为生。”邹扬很想为这些独立音乐人做点事。

之后,邹扬回到家乡南京,从最熟悉的摇滚乐做起。邹扬的方向很明确:建立一个音乐新媒体,帮助独立音乐人进行宣传和推广,为音乐搭一座桥。

在咖啡馆创办“摇滚客”

邹扬宅在自己的小屋里,花了两周时间搭建完网站初版,2014年9月11日,“摇滚客”网站上线。

因为没有人手,邹扬决定先从乐评起步。他找到南京当时小有名气的乐评小网红朱春龙,他的想法得到朱春龙的支持,朱春龙成为邹扬的第一位合伙人。

说是创业,其实连办公地点都没有,两人在各自的家里“值守”,实行“车轮站”,每人负责网站一天的内容,有事情需要商量时,就在咖啡馆碰面。

为吸引粉丝注意力,邹扬不按常规出牌,特别推出“野路子”玩法。传统乐评主要是介绍歌手生平、成绩之类,比较枯燥乏味,没人愿意读。邹扬在网站上开展“唱摇滚,寻故乡”活动,他将所有摇滚歌曲里出现的地名写进乐评里,与粉丝互动,找找自己的家乡出现在哪首歌曲中。

这种新鲜的玩法引起粉丝们极大兴趣,一时间唱摇滚歌曲成为年轻人时尚的生活方式,也令他们笔下的摇滚乐评不再小众,网站每日访问数量超过一万,微博粉丝超过3万人,一些独立音乐人、唱片公司主动找到邹扬联系采访。

突然增加的业务需要人手,但又没有资金支持,怎么办?邹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发了一条招募微博:“我们给不起工资,但有一颗为音乐奉献真诚的心,如果你喜欢做音乐媒体,就赶紧来。”没想到当晚就收到30多封邮件,邹扬从中挑选了3人。这样,团队成员增至5人,后来增加到10人,主要采取线上微信群协作方式工作。

几个月后,邹扬发现线上协作工作效率特别低,需要团队成员讨论的内容总是得不到及时回复,必须从线上转到线下。但十几号人在一起,总得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吧,邹扬说服新婚的妻子,将婚房腾出来做办公室,并让团队的成员们住在里面。至此,“摇滚客”从“野路子”开始按照专业媒体的方式运作,内容也由单一的乐评扩展到新闻、视频、采访、歌单、电台等,报道的范围从摇滚乐、独立音乐扩展到全品类音乐,传播渠道也增加到8个,包括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网站每日的访问次数超过10万。

2015年8月底,邹扬跑到上海见一位投资人,等了对方三个小时,得到的却是“你们的项目是鸡肋”的回答。邹扬没有灰心,继续寻找投资人,期盼碰到“知音”。然而,事与愿违,一个月内,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这几个城市,他跑了几个来回,先后见了49位投资人,车票积累了厚厚一沓,却一个投资意向都没有。他有些沮丧地在微信公众号上写道:“在被第49位投资人拒绝后,独自走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忽然感觉自己像蝼蚁一样渺小,梦想真的遥不可及?”

回到南京,他把团队成员召集起来开会。会上,邹扬进行自我批评,他说因为没有经验,没有兑现对大家的承诺。令邹扬感动的是,伙伴们非但没有一丝责怪他,反而鼓励说:“资本不认可,只要用户认可,这事就值得做下去。”

团队成员的话令生出一丝退意的邹扬振作起来,他和大家一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容上,流量、粉丝不断增加,影响也在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