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黄埔一期
快递,并不只是人们平日所看到的风里来雨里去、骑着电动车满街跑的快递小哥,在快递业的链条上,涉及软件开发、运筹学以及无人机等高科技。
1.手机端登录界面
2.智能快递柜系统总体结构关系图
3.柜体输入界面和投递界面
4.格口信息投递完成一键取件
精英转进来
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成立于2015年10月,2016年秋天开设邮政快递智能工程专业(简称快递专业),从北京邮电大学各学院的大一学生中招收了31名同学。
转过来的同学,第一学期期末专业成绩都在班级排名前10%,有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名、工商管理专业的第一名、四位经管学院成绩前十的、六位机械学院成绩排名前二十的,还有理学院、电气学院及人文学院等专业排名前十的……
自2017年起,现代邮政学院开设快递两个专业:邮政工程专业和邮政管理专业,前者侧重工科,后者偏重管理。
两个专业的课程都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个部分组成。
通识教育的课程“广”,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都是他们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为专业课打基础。
专业教育的课程“全”和“专”,可以归纳为三大模块——信息智能模块、装备与系统模块和管理与运营模块。其中,信息智能模块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系统建模与仿真、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装备与系统模块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基础、邮政快递技术装备、邮政快递智能系统规划与设计;管理与运营模块包括:邮政与快递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
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比如在信息智能模块中:“物流信息系统”,突出系统的搭建流程用JAVA、C++等编写系统,深入了解一个物流快递系统的功能结构;“系统建模与仿真”在“物流信息系统”课的基础上,仿真(即了解真正的快递系统建立之前)分析系统的功能结构。
“最后一公里”和“最前一公里”
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了快递类专业的大一至大四,他们在学校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到大型快递公司实习。
同学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快递“最后一公里”的末端派送问题最突出,于是在2017年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中,针对快递终端用户体验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
“(快递)包装袋总是脏兮兮的。”
“我的快递不见了,是不是丢了?”
“你好,有你的快递,请下楼去一下。”
“不好意思,我这会儿没在家。”
……
由于快递配送时间的随机性,经常会出现快递到了门口,但是快递主人可能不在家;临时性的寄存也会给包
整个行业的高端、专业人才正在大规模地涌现。
裹的安全性带来一定隐患;快递包裹的包装如果是脏兮兮的,甚至是部分破损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快递终端用户的体验。同学们发现,一个快递包裹可能是穿山越岭历经千山万水才到了距离快递主人“最后一公里”的地方。那么,快递包裹是否能在最后一公里处被温柔以待,既关系到快递终端的用户体验,同时也关系着前期快递运输中所消耗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能否实现更多的附加价值。针对这个快递行业链条中最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同学们参与了邮政快递智能终端设计的创新实践。
终端设计这一概念集中体现在快递柜的智能化设计上,一个小组设计的智能快递柜系统,主要针对于每日快递包裹进出快递柜信息的管理更新,它同时面向快递员和收件人,分为了两大类——快递员通过相应的投递功能模块,将即将派送的快件包裹投入相应大小的格口中,并填写相应收件人信息,完成投递后给收件人发送取件短信;收件人收到短信后,凭密码取件,或登录智能快递柜终端APP,在取件功能模块界面进行对多个包裹的一键取件。
参与小组研发的同学在完成系统开发后说:“以往都是下载一个APP,然后使用它。这次是从无到有,创造一个APP,设计前端、后端和UI(用户界面)。”
同学们开始以“专业快递人”的姿态洞察这个新兴领域,他们已经开始接触快递领域的高科技,无人机、无人仓等行业前沿已经是他们头脑中经常思索的问题;他们已经深入快递企业一线,从快递包裹的分拣包装开始体验,在亲身体会快递业运营的同时,他们发现了快递行业“最后一公里”这个行业痛点,他们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开始深度思考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小组为单位,以解决终端用户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了智能终端快递柜的手机应用APP。对于与之相对的“最前一公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着有前景的思考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