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关于北京冬奥会安保的思考与建议

一、北京冬奥会安保的重要意义

2022 年2 月4 日至20 日,将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第24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北京冬季奥运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是中国继北京2008 年奥运会后再次举办的奥运赛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冬奥会是项世界性大型体育赛事,承办冬奥会不仅是北京市及河北省地方发展战略的核心策略,更是我国“3 亿人上冰雪运动”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依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舞台,面对国际国内极其复杂的安保形势,各种意识形态、政治主张、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都会在这里交汇、碰撞,各种前所未有、始料不及的问题及风险不断增多、加大。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我国正处在群体性事件多发阶段,多元利益群体、弱势群体都可能借机声张个人诉求,甚至不惜采取极端行动。如何通过观测和分析、预防和化解、妥善处理北京冬残奥会安保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复杂问题,有效维护活动的正常秩序,不仅关系到活动的成功与否,更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和现象。

这就需要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更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中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并强调要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这意味着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到战略层面,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安全问题。2019 年底至今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外来人口居多,随着复工复产,为社会治理带来更大挑战和新要求。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这就需要对北京冬残奥会社会面安保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准确判断,探索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规律,不断提升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北京冬奥会安保现状与问题分析

北京冬奥会安保范围大、涉及面广,对其进行内涵、特征、理念和原则方面的全面研究,有助于打造一个稳定安全的赛事环境。有学者指出北京冬奥会安保是指为确保北京冬季奥运会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采取一系列行为,积极开展防控、监测、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风险要素的活动。有学者针对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安保工作分为场馆安保和社会面安保两部分,各国的奥运安保各有特色,北京奥运安保的最大特色是社会面安保,可以概括为北京模式,具有通过政府组织、全民参与织成一张隐形天网的特点,是最具特色的“隐形安保”,一旦威胁奥运安全的各种人、事、物闯入这张网,就能够及时被这张网过滤出来[1]。还有学者强调奥运盛会成功举办的根本标志和重要保障就是安保工作,需要从政治站位角度关注聚焦北京冬奥会安保工作。系统分析了北京冬奥会政治性特征,主要包括国家属性、政党属性、政府属性、“峰坛”属性、外交属性等,均展现北京冬奥会安保具有高度政治性特征[2]。有学者针对冬奥会安保工作需要坚持的理念和原则进行深入研究,指出做好北京冬奥会安保需确立高规格、严标准的理念,确立“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理念,确立规范化运行、精准化操作的理念,确立理性、平和、文明的理念;需要坚持安全与祥和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原则,坚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原则,坚持点面结合、内外统筹的原则[3]。有学者强调冬奥会安保的公共安全风险首先是冬季的自然灾害风险,如冬季的极端低温、暴雪、雾霾、冰雹、地震等。还有学者针对冬奥会反恐机制的建立提出相关建议,指出北京冬奥会的反恐工作要实现治标与治本有机结合,在重视战术打击的同时,也要重视预防控制,旨在抑制恐怖主义的滋生与蔓延,具体涵盖反恐防控机制、反恐情报预警机制、反恐应急机制、反恐恢复机制和反恐指挥协调机制[4]。现有学术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冬奥会社安保工作的重要特征,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仍都存在各自的局限。如都是聚焦某个方面进行的探讨,缺乏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影响冬奥会安保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什么。